日前,国家药监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其中,新增的第八十三条“第三方平台管理义务”中明确规定了上述内容。
显然,众多微博用户将该规定按字面意思理解为,线上药品网络交易平台不能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恰恰是闹了一个舆论乌龙。
不仅如此,整件事情说来也是出乎意料。早在5月9日,国家药监局就发布了《征求意见稿》,但直到6月22日,在相关媒体的“撺掇”下,才引发热议。
而这把莫名之火也烧到了局中人身上,当天港股互联网医疗板块持续下挫,截至收盘阿里健康收跌13.85%,京东健康收跌14.83%。
如何理解这则突如其来的新规?对于阿里健康们而言,新规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1
为何禁止第三方平台参与药品网售
要知道,近年来,国家在政策层面对医药电商的发展总体上是大力支持的,并且不断出台相关利好政策,积极破除阻碍行业发展的各种壁垒。
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极大改变了人们问诊、购药习惯,在线问诊量猛增,医药电商业务也随之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国家也在积极将医药电商纳入合法化、规范化发展轨道。
据商务部《2020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20年医药电商直报企业销售总额达1778亿元,占同期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的7.4%。其中,第三方交易服务平台交易额708亿元,占医药电商销售总额的39.8%。
对此,专家表示,近年来,网上购药已经成为社会大众依赖的一种模式。
但是,一些案例表明,在网上购药可能会出现虚假药店、不合格药店、虚假广告等问题,导致患者很有可能购买到并不合规的药品。
由于医药电商本质是流量主导的市场,拥有大流量的第三方平台一直是这个市场的主流,所以,从侧面反映出,加强对第三方平台的监管已经成为一大趋势。
据悉,目前,涉及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的互联网处方药销售模式主要分为三种。
一是,医药分离模式,指医疗机构仅负责诊疗,开具处方、审方,不提供药品及配送。
该模式有两种运行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医院医师负责线上诊疗开处方,医院可以签约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的药店负责提供药品、配药和物流配送。第二种方式是医院医师线上诊疗开处方,将处方直接交给患者,患者自己选择在线上或线下药店买药。
二是,电商平台办互联网医院处方药销售模式。
指患者在电商平台发起购药申请,电商平台开办的互联网医院负责线上开处方、审核处方,由其平台药店药师审核处方并提供药品、配药、配送的模式。
三是,电商平台处方药销售模式。
指电商平台没有互联网医院,在销售处方药时,通过委托互联网医院的医师代为咨询开处方,处方进入药店,由药店药师审核处方,提供药品,再进行配药、配送。
专家表示,在这三种模式背后,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在第一种模式之下,参与合作服务主体和环节较多,容易产生纠纷后推卸责任。医院对签约平台监管薄弱。提供药品的药店是否有真实的药师审核处方,也是存疑。也存在药店药品的保管和质量安全问题。
所以,加强对于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的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2
新规对电商平台影响如何?
一位医药电商平台业务负责人表示,当时看到《征求意见稿》的第一反应就是现在做第三方平台的企业以后就不能做自营了,因为它明确规定,第三方平台不能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
但实际上,可以反过来看,这一新政最大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明确了自营和第三方平台的界限,要求现在的电商平台要么纯粹进行自营药品销售业务,要么纯粹做一个第三方平台。
“换言之,该政策落地后,不允许药品网络销售平台,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
其实从专业角度来说,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也是希望进一步优化医药电商的良性、规范化发展,更好的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例如,以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为代表的B2C平台,目前主要涉及非处方药的网上零售,该业务由“自营+平台”等业务模式构成,其中自营业务收入占比较大。
根据2021年财报显示,京东健康全年收入307亿元,其中以京东大药房为主要载体的自营收入为262亿元,占比为85.34%。
另据阿里健康2022财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阿里健康医药自营业务收入达179.1亿元,同比增长35.5%。
其中,以阿里健康品牌运营的自营药房药品收入占比达到64%,处方药业务收入增长105.2%。阿里健康目前还在通过推动处方药业务的扩容,实现该业务收入的高速增长。
对于此次《征求意见稿》中新规对电商平台的具体影响,专家表示:需要从具体案例来看。
例如,某一家平台,它的自营业务占95%,第三方平台业务占到5%,而这个新规一旦真的落地,基于现有的模式,该企业未来的业务模式肯定还是以自营为主,不得不把第三方的业务剥离出去。如果某一家平台的业务占比较为平均,那么政策一旦落地就会对现有模式产生影响。
这也要求医药电商平台一定要看自营跟三方业务占比情况,如果两者都选的企业,后续一定要主攻一种经营模式。
以阿里健康为例,从营收来看,随着新规落地,基于现有的模式,阿里健康未来的业务模式仍或还是以自营为主,把第三方业务舍弃。
但如果从GMV来看,尽管平台业务营收较少,但却贡献了七成以上的GMV,因此无论哪种选择都势必需要伤筋动骨。
这只是监管收严的一个缩影,也是互联网医疗板块重建的一个标志。以上种种,无不印证着那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好评 ![]() |
|
0% | 0 |
中评 ![]() |
|
0% | 0 |
差评 ![]() |
|
0% | 0 |
博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海思科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江苏省医药有限公司 | 朗生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是国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恒瑞医药 |